AI世代來了,手語也要變!台灣手語翻譯協會打造手語新詞平台
▲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「新詞彙手語,共享我和你-全國研討會」與會者合影 / 圖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 提供
【覞傳媒公益記者 林姵萱/台北採訪報導】
架起橋樑:翻譯協會的專業願景
手語翻譯並非單純的「換詞工作」,而是一種專業服務,承載著資訊平權的核心價值。台灣手語翻譯協會指出,他們的目標不只是提供翻譯,更是要讓手語翻譯員成為「精進自我、服務聾人」的專業團體。這不僅意味著翻譯員需要持續訓練,還代表著他們肩負著社會責任,要成為聾人與聽人之間溝通的橋樑。
為此,協會正積極推動手語翻譯的專業化,從建立服務準則、健全翻譯制度,到培訓優質人才與推動學術研究,都在持續努力。透過這些措施,協會希望能全面提升手語翻譯的品質與數量,讓聾人能和聽人一樣,享有完整的資訊權與應有的社會福利。
▲ 北部與南部的聾人和參與者們討論「循環杯」的比法 / 圖 林姵萱 攝影
新詞怎麼翻?全民參與的語言實驗
隨著社會快速變化,新詞彙層出不窮,從「AI」、「元宇宙」到「循環杯」與「淨零碳排」,手語如何跟上?協會強調,語言本來就不斷進化,不需要每次都「硬發明」一個全新的比法,而是透過社群的集思廣益找出最合適的表達。
▲ 來自全台各地的參與者們熱烈投票表決自己偏好的「私房錢」手語比法 / 圖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 提供
因此,協會每年固定舉辦「新詞彙手語,全民共享」全國研討會,邀請北中南的聾人、手語老師、翻譯員,甚至是聾人子女(CODA)一同參與。會議不只是提案和討論,更透過投票決定哪種比法較為合適。這場研討會宛如一次全國性的「語言實驗」,在碰撞不同觀點的同時,也為手語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。
從會場到雲端:新詞數位平台全面開放
研討會的成果並不僅限於當下會場,而是會進一步被數位化。協會會將最終討論結果拍攝成示範影片,上傳至「台灣手語新詞數位學習網」,讓所有人隨時隨地都能觀看。這不僅方便了翻譯員與學習者,也讓一般民眾能更快速理解新詞在手語中的表達方式。
透過數位平台,手語的新詞彙不再是專屬於專家圈子的專利,而是成為全社會都能共同參與的資源。從而,台灣手語不再只是少數人熟悉的溝通方式,而是逐步朝向全民都能接觸與理解的語言文化資產。
▲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「新詞彙手語,共享我和你-全國研討會」結束後的合影 / 圖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 提供
沒有唯一答案,只有更多可能
值得一提的是,協會強調,這些新詞彙的比法並不是「唯一標準答案」。手語的價值,正是在於其多元與靈活。不同地區、不同社群可能會有不同的比法,而協會所做的,是提供一個公開透明的參考平台。換句話說,這些影片是「參考版」而非「統一版」。
協會也歡迎所有手語使用者提出不同意見與建議,只要透過網站回饋,就能讓更多多元的表達方式被看見。這樣的機制,讓台灣手語的發展不再只是單向制定,而是一種共創的語言實踐,讓手語真正成為屬於所有人的語言。
您可能有興趣
-
-
-
-
-
-
-
-
-
-
-
【藝術新聞】臻品藝術中心九月新展《眼皮下的奇異花園》啟幕
臻品藝術中心自9月13日至10月11日推出雙個展《眼皮下的奇異花園》,由藝術家齊簡與李佩姍共同展出。齊簡以花布與飛機意象探討家庭記憶與公共空間交界;李佩姍則透過K-pop、少女形象與流行拼貼,探索情緒與自我認知。兩人以截然不同的視覺語彙,揭示日常表象下的奇異景觀。開幕茶會訂於9月20日下午3時於台中西區臻品藝術中心舉行。-
學術交流
-
-
-
竹向未來 ‧ 2025世界竹子日 永續碳匯 ╳ 工藝文化╳ 產業發展
「竹向未來‧2025世界竹子日」9/18於竹山登場,三大亮點包含碳匯論壇、簳仔集市與竹產業參訪,展現竹子在永續、文化與產業的多元價值,推動竹山邁向國際舞台。-
學術交流
-
南投縣 竹山鎮
-